摘 要: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革新,而培养社会人才的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也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不再是单纯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些素质的培养需要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中越来越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形成了“课程思政”的概念。然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它们各自的内涵和本质又是什么?它们在任务和目标、方向和功能、内容和要求等方面有何异同?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程思政 思与政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要发挥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就必须牢牢把握其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思政课关键在“政”,政治属性是根本属性,确保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思政课重点在“育”,战略属性是长远导向,肩负着培育同新时代要求相符合的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具体在“人”,民生属性是目标旨归,旨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增进民生福祉。把握好思政课这三大属性,对“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要准确把握思政课的“思”与“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思想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思政课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课程,更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既要注重思想性,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社会伦理等深层次问题,又要加强政治性,确保教学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坚定政治方向。思政课作为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既是思政课的历史使命,也是其现实责任。思政课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培养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确保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贯彻政治理论。思政课在系统传授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不仅是学生理解社会现象、分析政治问题的基础,更是学生形成正确政治观念、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的指南。通过深入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社会变革的规律性,坚定不移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时,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以“三大工程”为支撑,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战略安排,从而自觉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培养政治使命。思政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不仅传授政治理论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思政课要以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使之成为具备高度政治觉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思政课要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案例分析、社会实践
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理论的深刻含义,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思政课”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系统工程的关键课程,力在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一根本问题指引着思政课的战略方向,即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认清战略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思政课必须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总体态势引导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在全球化与多极化、科技革命与信息化、社会转型与价值多元化的形势下坚定信念、提升能力。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发展大势,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明确战略目标。思政课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战略目标,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全面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较强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学生把自身成长发展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培养战略能力。当下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思政课具有战略育人的独特优势,通过对中国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理论解读、形势分析、实践淬炼,增强学生对复杂社会现象的战略思维力、战略洞察力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战略判断力,把爱国情和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的战略执行力。
三、教师角色的双重性
教师在思政课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知识的传递者,通过高质量的教学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又是价值观的引导者,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价值观。
思政课的本质在于“讲道理”,这一点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求思政课教师用心教学,学生用心领悟,以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刻的理论深度,还要有灵活的理论表达方式,使理论能真正进入学生的思想深处。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闻道在先,人生体验在先,应该扮演学生在为学与为人方面的引路人。引路人重在“引”,即一种引导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潜力,克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干扰,清除阻碍学生自由发展的绊脚石,为学生打开一扇门或一扇窗,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潜力,提升学生的能力,延展学生的发展空间。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教师是学生的示范者。教师既要传递知识,也要以实际行动将相关的价值标准展现给学生,还要将自己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信任感传达给学生。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象牙塔,进入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帮助学生去相信当今世界、树立生活的信心,坚信黑暗之中有光亮、恐惧之中会出现天使、冷酷无情的背后深藏着伟大的关爱。
作为示范者,教师要坚信自我教育的伟大力量和无穷力量。必须通过学生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与他人建立联系来实现和达成。学生的自我教育,不只是各种知识的掌握、专业技能的发展,还包括通过与外部的联系和沟通来理解世界和超越自我。
教师是学生的对话者。教育不是独白,教学也不是独白,而是对话,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教师是这一半,学生是那一半。从对话来看,教育或教学的双方是平等、对等、互动的,任何一方的缺席或沉默,都不能形成对话,更不用说高质量的对话或有效的对话了。教育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和沟通,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体”,彼此之间应该永远保持平等的对话关系,否则,就是一种异化的对话,一种异化的教育。教育独白与教育沉默是伴生的,一方独白或沉默,则意味着另一方沉默或独白。这种没有互动的教育则失去了教育的真谛,失去了教育的生命意义。
教师是学生的培育者。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不像“工业”。换言之,教育是一个“农业过程”,而不是一个“工业过程”。这是叶圣陶的教育思想,迄今依然闪耀着真理之光,相信在未来依然如此。教师应该是“培育者”,而不应该是“加工者”。过去,我们曾经将教育视为一种以理性为基础和出发点的“类工业”过程,即教育目的事先被预设,教育过程中各种可能性被一种可严格预期的运作模式所替代,教育行为被严格控制,教育结果相应地成为教育计划的附属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被加工的对象,没有任何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可言。在这种场域中,学生不是“主角”,而是不被关注甚或被忽视、怠慢的“配角”。
四、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交融
思政课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对比不同文化,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在认识和发展中增强自信。例如,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等。鼓励学生通过国际交流活动,如支教、学习交流等,在世界舞台上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培育国际视野,增强文化交融。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英语教学、国际文化课程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组织多元文化交流活动,如国际文化节、跨国学生互动等,促进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结合传统文化与国际规则。在教学中融入跨文化交流的内容,比较不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帮助学生建立全球视角。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文化的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些策略,教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既坚信本民族文化又具有国际视野的全方位能力,为他们在未来的国际交流和国际工作中发挥作用打下坚实基础。
四、针对性与实效性的追求
思政课教学要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实际,针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建设是持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增强“大思政课”的生命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有利于激发广大青少年投身强国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通过对课程思政“思”与“政”的正确把握,在确保思想性的基础上,强化政治性,通过教学活动实现情感与认同的转化,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注入“大思政课”教学课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大思政课”教学教材,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增强“大思政课”历史意蕴、理论意蕴和实践意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熔铸于思政课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出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国家教委办公厅《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
《四川2024年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学员手册》
《西华师范大学培训中心》培训教材
中国理论网.《牢牢把握思政课的政治属性》
服务热线:0816-2244566 电子邮箱: 1501512832@qq.com
公司地址:绵阳市高新区绵兴东路169-8号 绵阳市科创园区创新中心二期
四川昊伶科技有限公司简介 四川昊伶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1月,注册资金500万元人民币,是四川省委、政府、绵阳市委、政府认定的全国首批科技型军民融合企业,公司位于中国科技城(绵阳)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基地科技...